第218章 以物换物(2 / 2)

“换什么”?

“换咱们学校用的东西啊?煤,粮食,菜、猪,换那个不行”?

“老百姓现在手里没什么钱,想买电视比较难,但是他们手里有粮食啊,有猪啊?这就省得去买粮票了,肉票了”。

林驹立刻明白了陈辅材的思路,这个办法确实可行。

电视装配出来之后,技术学校其实没有人手出去卖电视。

电视这种大件儿,也不适合象飞碟和牛仔裤那样,在街头叫卖。

要想卖出去,就要找商店寄卖。

一是要给人家提成,二是价格也不一定满意。

如果拿来跟老百姓换东西,不仅省时省力,在价钱上还不吃亏。

从老百姓手里直接换粮食,省去了一系列的物流成本和票证成本。

“陈老师,你这个主意好,今年咱们就这么办”。

“还有一个好处,不知道你想没想到”?

“陈老师,你说”。

“马家堡子一共一百几十户人家,如果一半儿人家有了电视,你想会是什么情形?我想在整个绿江市,差不多都要出名了吧”?

“他们是怎么出名的?因为电视多啊。电视哪里来的?技术学校啊。要是有记者来了,追根寻底,是不是就找到咱们这里来了”?

“哦,我明白了,老陈,你是说,这就说明咱们技术学校给当地做出了贡献,对不对”?

丛丽似乎明白了陈辅材的思路。

“你说对了一半,其实咱们学校还有别的好处,有了这一条,学校就出名了,上了报纸,别人也相信咱们。到这里的学员也放心”。

陈辅材的思路,跟林驹当初的在学员当中树立典型的思路,有不谋而合之处。

林驹当初之所以要在资金上扶持学员创业,目的就是打响技术学校的知名度和可信度。吸引更多的外地学员来学习。

陈辅材这个想法,其实是让本地的老百姓受惠,在本地营造口碑。可以说是对林驹典型计划的一个补充和完善。

林驹的外地典型计划,还需要自己把钱借出去,陈辅材这个本地计划,不仅不需要自己出钱,在经济上还更加合算。

这样一里一外,就把技术学校的口碑竖立起来。

如果将来再有报纸、电台、电视来采访,技术学校的知名度就彻底打响了。

不仅能吸引学员,还可能获得官方的大力支持。

到了那个时候,技术学院就彻底站稳了脚跟。

“陈老师,行啊,你这招高明啊。等上班之后,我就跟林校长和黄主任好好研究一下。来,就为了你这个建议,我敬你一杯,杯中酒,干了”。

“好,干了”。

“怎么样?林老师,我家老陈不简单吧”?

丛丽得意洋洋的样子。

你家老陈?他什么时候成了你家老陈?

哦,他俩一定在一块儿那个了。百分之百是,怪不得我觉得他俩互相瞅着的眼神儿就不对呢。

孤男寡女的,干柴烈火,这些日子这里又没有别人,他俩要是不那个才怪呢。

“丛老师,你说什么呢”?

陈辅材假装发怒道。

“陈老师,我觉得丛姐说得好。你俩一个未娶,一个未嫁,到了一块儿,我觉得正好。早点把婚事办了,学校帮你们办”。

“你个小毛孩子,你懂个什么”?

丛丽拍了林驹脑袋一下。

就你们男男女女那点事儿,我什么不懂?还小毛孩子?你才小毛孩子呢。

我走过的桥,比你走的路都多,好不好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