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六十九章 均贫富(下)(1 / 2)

一品富贵 午后方晴 7705 字 2019-09-04

李继隆看着茫茫群山崇岭。

春天到来了,虽然代北春天来得有些晚,然而空气里夹杂着东方的潮意,大地也渐渐复苏,江河融化,凛水潺潺,又有一层若无若有的碧意笼上原野,铺向天涯。

李继隆眼中闪过不甘。

某些方面他还是同意宋九的办法,也就是浅攻,利用边境优势,能攻则攻,不能攻则迅速返回。能胜,但败的可能性很小。实际这次计划还是浅攻战术,但是最激进的浅攻战术。一战即退。

用以来消耗敌人的财力物力。

有用了,将敌人近十座雄城一一催毁,山后与山前一半百姓掳到宋朝,但这种战术见效慢,而且伤人又伤己。若非这场风,相信辽国那么虽痛,宋朝也不会好受。

因此他有一个想法,春天来了,利于宋军作战,前方又得到准确的情报,辽国陷在辽东深处那个什么混同江而不拨,那么就可以派出一支骑兵,直奔成为废墟的幽州。然后过燕山,直抵辽国中京!上京的啥太远,变数大,就不提了,可是中京却是可以的。那意义会更大。

而且宋军蹑其后,辽军必分心,说不定还能救这个渤海国。

可是……

钱没了好办,大家挤一挤吧,最少比汉武大帝那种穷兵黜武式的用兵要好上一份。这一点打过后,退回来防御,用费便会减少,而且不久夏税就上来了。

可是这两个人在四川均贫富……没办法再战下去。

他恨恨道:“国贼!”

宋九亦骂道:“当诛。”

这件事他略略记得一些,史上赵匡义正借助辽国休生养息之即,决定集全国之力,一举将李继迁之乱镇压。但王小波李顺来了。结果他们不久都与他们所杀的那些土豪劣绅相会于九泉,李继迁却坐在西北开怀地大笑。这一折腾,赵匡义见到国家困难,不能为战而不要百姓吧,赵匡义只好向萧燕燕请和,萧燕燕自然不同意。不同意河北河东要驻兵防御,四川乱要镇压,那么李继迁便真乐了。

现在继续来。

正当朝廷用兵辽国时,两个家伙同样造反了。

若没有这场叛乱,是不是可以多做很多事?

……

宋九的想法这时略有些偏激。

但大多数人所说的王李二人造反原因也不对。

王小波是茶商,宋朝禁榷私茶,那么就要造反。他是中小茶商啊,走投无路了,不造反怎的?首先说这话实际连榷茶都不懂,所谓榷茶是指官府垄断茶叶贸易。从茶山将茶叶买来。然后通过各种形式。包括买扑形式给各个茶商,销售到各地。朝廷所干的是后来中国电信移动的工作,茶商利益会受损,但变通一点。还是能以各种形式参与进去的,甚至因为漏洞太多,一度逼得宋朝最后又实施了通商法。真正受害的非是王小波,而是消费者。还有就是盐,如唐初一斗盐只有十几文钱,宋朝变成一斤就达到几十文钱。

难道因为国家企业垄断,就要造反吗?那个,哈哈……

再者,去年西川干旱。天灾在古代颇让人头痛,毕竟就那么一点生产力,然而平心而论,宋朝对赈灾应当做得很好了。如果因为灾害,就要造反吗?那中国那么大。那一年没灾害,一有灾害就造反,还了得!

两者都是扯蛋的理由。

造反有理,包括王小波自己都没有造反的理!

不过这次造反有理,有理不是王小波本人,而是巴蜀百姓。

第一个就是对宋朝的怨气,当年王全斌入蜀干的那些事儿太不地道,至今巴蜀百姓怨怼并没有减弱。

到了秋后算账的时间。

第二个便是这个齐人。

不要说宋朝做得不好,即便宋徽宗宋高宗那样的人主,对内治也没有真正忽视过。

更不要说赵匡义。

祖宗家法,宗最少占据六成以上,而祖只有四成。

虽然因为心虚,赵匡义修了许多寺观庙塔,虽然因为时代的局限性,赵匡义还有许多方面没有做好,虽然他不懂军事,却草率地两次北伐失利,虽然他无耻地登上帝位,不过论内治,即便宋九也不能挑剔。

但四川……那是一个黑暗的地方,一个太阳照不到的地方。

宋朝其他地区在实施齐人,不管真假,在断案时赵匡义主动偏向弱势群体,科举渐渐也偏向寒门子弟,时常宽免贫困百姓税务,佃农不交纳赋税,不管能不能落实,但确实做了,可四川,却得不到这些政策的优惠。

那要从唐朝的部曲制度说起。

不能将部曲制同奴隶制相提并论,它比奴隶制度要宽松一点,但肯定比宋朝发起的主佃制又要苛刻一些。不过它十分模糊,东家好一点,甚至待部曲比主户待佃户更好,如同家丁家将,如果紧一点,那比奴隶制更森严。

当然,佃农制也不那么完美,不过宋朝给佃农流动的权利,只要耕地不那么紧张,兼并不那么严重,佃农肯定比部曲又多了一份生机。

王全斌入川后,四川暴乱,它损害的不仅是宋朝将来到来的统治,损害更多的是各大主户。于是主户配合朝廷镇压兵民起义。最后四川平定,主户作为功臣,朝廷更需要他们来配合治理,难道需要那些暴民来统治这片土地吗?于是四川便做为一个特殊的存在,屹立在西南。

问题便来了,制度是落后的部曲制度,朝廷又给了他们特权,在平定时就开始了严重兼并,残苛地对待平民百姓。宋九回来后反应过这个问题严重性。

赵匡胤有赵匡胤的考虑,最好是清静无为,不想再多事,国家江南,广南与河东还没收回呢。收回后又要与契丹人恶战。因此派了一些良吏下去,调节各个阶层矛盾,但还是牵就这些主户。作为更多的百姓不是呼之佃农,而是呼之旁户。实际这些旁户待遇还不及唐朝的部曲。

赵匡胤考虑到大局,然而隐患留了下来,越来越严重。

宋九对赵承宗说。想要便宜的劳力,去请旁户来吧。

这便给了王小波起义的基础。

故事开始。